朴实最可贵
10月16日在市实验小学听了一节数学课,感触很深。这节课是来自浙江宁波的刘永宪老师执教的《周长的认识》,听完这节课后我深思了很长时间,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这节课--朴实。
很长时间以来,我们的课堂追求的是完美的动画课件、丰富多样的活动、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、多种多样的练习闯关、各式各样的道具……力求完美,尽力符合新课标的各项要求,整堂课非常华丽,搞得老师们不知如何是好,到底如何上课?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是什么?
刘永宪老师的一堂课让我找到了答案。
特点一:教具非常简单,几个几何图形图片。但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,有利于研究周长的,如月牙形、不规则图形。
特点二: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,但不是学生的随心所欲,适时发挥教师的作用,借刘老师的一句话是“不喜欢也的学,学习就是这样”。表现在两次,一次是学生都不喜欢长方形时,教师仍然进行教学认识它的周长;另一次,教师替学生选择了先研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,而不是我们常用的让学生选择。
特点三:深思熟虑,环节紧凑,构思巧妙,符合学生认知规律。探究图形周长的求法时先研究不规则图形,从难到易是他的高明之处。探究问题要有一定难度,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。
特点四: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序、有效。合作交流之前都是“独立思考一分钟”。
特点五:不追求完美。如学生探究阶梯形周长的时候,本来有许多方法,但是学生只想处了一种,并且也不是最简单的,
常理教师这时会站出来帮忙的,但刘老师没这样,而是到此为止。
我想到了刘德武、柏老师,他们有相同的风格。朴实的课堂、幽默的语言、知识环节的紧紧相扣、充满着探索与研究,靠“数学的美”吸引学生,值得我们好好学习。课堂不是靠华丽的外表。我想这就是“实力派”与“偶像派”的区别吧。
我们大部分人总是认为小学课本很简单,不值得研究,其实错了。我们不是经常发现专家们处理教材时与我们不同吗,总是发出这样的感叹:原来可以这样,我为什么没想到。我们千万不要浮躁,只有好好钻研教材,才能做到得心应手、游刃有余,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有生命力。
2005年10月25日